江岸區
經濟發展
2010年,全區完成生產總值418億元,同比增長13%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0.84億元,同江岸區比增長27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.2億元,同比增長16%。全口徑財政收入59.57億元,同比增長15%,出口創匯20300萬美元,同比增長12%,實際利用外資11700萬美元,同比增長15.8%,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0元,同比增長12.2%。
農業
農業生產穩定。后湖鄉、諶家磯街全年蔬菜產量50248噸,增長10.4%。畜牧、水產品也有所增長。全年牲豬出欄50787頭,增長1.3%;家禽出籠325420只,增長5.8%;牛奶產量2557噸,增長10.1%;禽蛋產量183噸,增長4.6%;水產品產量8441噸,增長3.4%。
工業
截止2010年,全區工業企業近900家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91家;全區完成工業增加值67.54億元,年均增長24%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2.19億元,是2005年的3.32倍。全區完成工業投資9.24億元,年均增長14.4%,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.14%;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6.15%。
截止2010年,機電制造、生物醫藥、節能環保和都市時尚四個行業,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5.68%,其中,機電制造占14.05%,生物醫藥占6.06%,節能環保占1.06%,都市時尚占14.51%。
服務業
十一五以來,全區服務業快速增長,保持了年均25%以上的速度,其增加值由2005年的103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312.6億元,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達到74.8%,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次產業結構。2010年,江岸區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.6%,產業拉動率11.9%。服務業已經成為江岸區經濟結構中的主要支撐力量,財政收入的主要稅源,吸納就業的主要載體,江岸區已經進入服務經濟主導的加速成長階段。
十一五期間,全區現代服務業增速加快,201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50%以上,呈現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逐步優化的發展格局。金融業、房地產業、信息服務、專業服務等產業經營規模分別達到57.7、67.5、16.56和11.5億元。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路街經濟、樓宇經濟、園區經濟,形成了金融、商貿商務、文化創意、專業服務等一批特色行業,江岸區的現代服務業優勢逐步確立。
“十一五”末期,在全區223億元投資額中,服務業投資達到208億元,占93%以上。在全區策劃入庫的143項重大項目中,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達到68項,占47.6%。武漢天地、聯想融科城、漢口東部購物公園、竹葉山商貿城、時代廣場、民生銀行大廈、浙商大廈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相繼實施和對外營運,極大地增強了江岸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后勁。
政府指標
江岸區:(12年)GDP:615億、地方財政收入:50.62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163.4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30837元、工業總共產值273億、商業零售總額465.16億。
江漢區
經濟發展
2012年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7億元,同比增長12.5%;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商業發達246億元,同比增長27.2%;全口徑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25.49億元和44.63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18%和19%,稅收占比達到98%,實現穩中有進;服務業增加值594億元,同比增長13%;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600億元以上,同比增長13%以上;招商引資完成101億元,同比增長52.7%。
第一產業
2012年,全市實際完成園林綠化投資35.55億元,建設綠地面積750萬平方米,建成區綠地率達32.93%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.19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.92平方米,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.01%、1.60%和3.44%。
第二產業
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48.5億元和13.1億元,分別比2005年絕對值高出16.24億元和3.9億元,比2005年增長38.4%和28.6%。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呈多元化發展趨勢。全區規模工業已經形成電子信息、機電一體化、生物醫藥、紡織服裝及包裝印刷等產業快速發展格局。工業企業品牌意識增強,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高。在精品名牌戰略推動下,工業各行業一批龍頭企業正從區域優勢品牌向全國知名品牌演變。
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。江漢經濟開發區園區內有信息通訊類企業80余家,占園區企業總數24%,全口徑稅收貢獻率占園區稅收總額49%。同時,政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全面提升。2005年~2010年,建成江漢區政務網絡平臺,全區財政支付系統、網格化系統、協同辦公系統、通知管理系統、績效管理系統、工會系統、檔案管理系統、計生系統、綜合信息采集系統在政務專網開通運行。“TD無線江漢”開始實施,逐步建成面向政府工作人員的“無線政務”系統、面向特殊行業的“無線監管”系統、面向廣大市民的“無線生活”系統。“江漢區城市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系統”多次獲省、市科技進步獎勵。年內完成市政府“小進規”(小型企業到規模以上企業)和“工業增加值”兩項指標,6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幅達到11.2%,江漢區被市政府評為“經濟運行先進單位”。
第三產業
依托王家墩商務區建設,探索建立票據結算中心。鼓勵轄區金融機構加快走出去步伐,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,大力建設金融要素市場,擴大信貸規模,努力打造武漢金融前臺服務中心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%,到2015年達到160億元。
建設武漢航運中心等大型物流企業總部,“十二五”期間,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%,到2015年達到70億元。
抓住武漢“三網融合”試點機遇,推進數字江漢建設,引進高端知名信息服務企業,發展移動電子商務、新媒體等新興增值服務。引進國際知名、國內一流中介服務企業,引導進駐品牌樓宇,形成集聚輻射效應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%,到2015年達到60億元。
依靠現有并積極引進大型商業集團,壯大中山大道、解放大道、唐家墩三大商圈規模,提升經營檔次,鞏固全市商業中心地位。依托知名商業連鎖機構,完善商業網點布局。挖掘傳統商業文化底蘊,振興一批老字號,建設特色商業街區。加快專業市場改造升級步伐,搬遷一批不適合中心城區發展的商品交易市場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現代商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%,到2015年達到300億元。
政府指標
江漢區:(13年)GDP:789、地方財政收入:53.92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161.7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31046元、工業總共產值61億、商業零售總額790.08億。
硚口區
經濟發展
2013年,前三季度,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0.95億元,同比增長8.9%,絕對額達到合格值進度,全年完成483億元,增幅9%-10%;1-10月,固定資產投資累計上報233.14億元,同比增長28.8%,全年完成挑戰值280.97億元,增幅24%;第三產業投資上報86億元,完成全年挑戰值;前三季度,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.6%,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.9%。
第一產業
1984—1987年,全區重點進行經濟體制改革。推行經營承包和租賃承包,發展橫向經濟聯合,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,建立城鄉經濟一體化格局。長豐鄉劃入區境后,在鞏固與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,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28%,農民收入由558元增加到2 230元。
截止2013年全區耕地面積236公頃。農業人口9 199人。
之后硚口區再次調整產業結構,縮小農業所占比例,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。
第二產業
2013年融資72億元、籌集房源8000套實施拆遷征收,漢西建材片等13個項目拆遷加快,江家墩片等12個項目拆遷完畢,完成舊城及市政工程拆遷95萬平方米。
2013年新增和改建綠地130萬平方米,建成綠道11.5公里。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改建綠地16.2公頃、新增綠地75.2公頃。張畢湖公園、竹葉海濕地公園啟動建設,漢口春天公園建成開放。漢江公園一期33萬平方米全面建成,二期清退企業35家、騰退灘地21萬平方米。推行環境執法績效評估,引導社會投入環保資金4100萬元。改造和拆除燃煤鍋爐151臺套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8%。推行綠色建筑標準,爭取節能技改獎勵資金613萬元,兩型創建等工作穩步推進。
2013年完成城建投資30億元,區級配套投入首度突破3億元。京漢大道武勝路立交橋建成通車,長豐大道高架橋啟動建設,長江大道交付施工斷面,江漢六橋拆遷接近尾聲,軌道3、6、7號線征收穩步實施。重點加快宜家銷品茂、園博園、保障房配套道路建設,南泥灣大道東段、古田四路延長線即將通車,豐華路、建榮路、豐美路北段等道路基本建成,江發路主體完工,解放大道江發路立交等工程抓緊實施。改造背街小巷3.1萬平方米、排水管網9公里,完成20個社區綠化提檔升級。新建公廁7座、改造公廁63座,旱廁、溝槽式公廁全面淘汰。新增人防工程面積5.1萬平方米。
第三產業
2013年開展“百名干部進百企”活動,評選首屆百強企業,支持區企業聯合會組建房地產、金融、電商分會,硚口區促進政企、銀企、企企對接,投資發展環境持續優化。建成市區統一網絡審批平臺,政務服務不斷改進。安排專項資金1.15億元助推企業發展,為企業提供擔保1650萬元,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990萬元,爭取扶持資金3644萬元。組建區財源辦,加強稅源建設、改善征管服務,企業落戶實現“一窗辦結”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、孵化器面積3.6萬平方米。4家企業完成改制,3家企業推進股權分置改革,高曼重工在“新三板”順利掛牌。企業實力穩步增強,10家企業躋身全市百強、10家企業稅收過億元,分別較上年增加1家。
政府指標
硚口區:(13年)GDP:489億、地方財政收入:30.70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161.9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27963元、工業總共產值143億、商業零售總額640.71億。
洪山區
經濟發展
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635億元,按同口徑計算增長12%,其中,服務業增加值實現468億元,增長13%,占GDP的比重為73.7%,比2012年提高0.4個百分點;全口徑財政收入92.1億元,增長15%,區級地方財政收入36.7億元,增長13%。
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5億元,增長26%;實際到位區外資金124.2億元,增長75%;實際利用外資1.47億美元,增長14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%。
全區公共財政用于民生領域支出達到21.8億元,增長18%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4元,增長12%。
第一產業
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。規?;亟ㄔO、農產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;培育壯大了“洪山菜薹”等特色農副產品品牌;建成一批適應現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觀光休閑景點,城郊型農業種養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態旅游型功能轉變,農業綜合效能明顯提高。
第二產業
深入實施“工業倍增計劃”,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9億元,增長19%。其中,光電子信息、機械制造、醫藥制品等重點行業增幅均超過10%。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。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家,新增孵化器2個、孵化面積5.1萬平方米,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3億元,增長22%。洪山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(軟件和信息服務),連續第七次榮獲“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”稱號。
第三產業
洪山區積極促進創意事業發展。以中國地質大學為中心,已建成魯磨路地質大學珠寶一條街;擬以黃家湖大學城為中心,建成大學生創業一條街。以武漢大學“珞珈創意園”、“武漢創意產業中心”為重點,北起珞獅北路,南至珞獅南路,長3公里的創意大道正在加快建設,將聚集華中地區最大的出版產業以及表演、設計、軟件多媒體設計等創意類型企業,是全省創意企業和人才最為密集的區域。
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。完善以現代商貿、金融、樓宇經濟等為主的項目布局,推動商圈建設。群光二期、三期項目順利推進,總投資60億元的中建三局雄楚城市綜合體開工建設,中鐵科工科技大廈已經竣工,璞瑜酒店開業運營。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。40萬平方米的武漢創意天地項目進展順利,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產值180億元,增長18.4%。
編制完成園區產業發展、生態建設等規劃。多渠道籌措園區建設資金33.6億元,新建南郊路、青菱湖西路等主干道和橫堤二路等園區支路,完成10平方公里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,拆除房屋面積64萬平方米,二、三期還建房開工面積108萬平方米。
與武漢市建設華中地區商貿流通中心相呼應,洪山大力整合商貿資源,加快規模特色商圈發展,已經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商圈。
珞喻路商圈:實行街道口地區、卓刀泉地區與魯巷地區聯體發展,促進珞喻路科技產品開發經營,擴大規模,提升檔次,發展賽博廣場等大型IT產品專賣商場,提高科技一條街電子產品服務功能和輻射力。對珞喻路街面進行立體整治,突出科技特色,提高科教文化品位。
徐東路商圈:完善該商圈服務功能、服務設施。突出發展商貿流通業和公司總部商務。建設和完善特色街、市場群。搞好友誼大道等新建干道商業配套服務設施建設,進一步把徐東路商圈建成武漢市江南片重要的商貿服務中心。
白沙洲商圈:大力發展白沙洲地區現代物流業,發展汽車及零配件、新型建材、農副產品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專業銷售服務市場,“十一五”把該地區建成武漢市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與商品集散地。
武漢火車站商圈:按照武漢市建設新火車站的統一規劃布局,整合資源,理順體制關系。配合武漢市新火車站的建設,在和平鄉白馬洲地區適時發展以服務客流為主體的各類商貿流通業。沿武漢火車站廣場周邊建設若干標志性建筑和地標性景觀,逐步把該地區建成武漢市現代化“窗口式”新型客運商圈。
白滸山港區商圈:配合武漢白滸山外貿碼頭港區和化工新城建設,在該地區適時啟動建設外貿商品、化工產品等倉儲物流商圈。建設與化工新城、白滸山港區和陽邏長江大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及服務項目,促進東部地區快速發展。
城鄉統籌
圍繞服務城市,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,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。“洪山菜薹”是金殿玉菜,與“武昌魚”齊名,其原產地得到控制保護,示范基地達到8000畝;建設鄉白蘿卜、天興洲韭菜發展成為地方風味名吃;嚴西湖高新技術水產品示范區、湯遜湖名優水產品養殖區、花山、九峰苗木花卉基地生產規模不斷擴大。
以推進農村家園建設為重點,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。在24個村實施農村家園建設。完成了11個農村家園創建“五通五改一室一場一化”基礎設施建設工作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。
城中村綜合改造不斷推進。二環線內已有66個城中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圍。首批28個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基本完成,19個村完成農業戶口改登,17個村完成社會保障參保工作,16個村完成舊村灣改造規劃編制任務。
政府指標
洪山區:(13年)GDP:635億、地方財政收入:40.27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127.1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30242元、工業總共產值185億、商業零售總額376.46億。
武昌區
經濟發展
武昌區2012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0億元,增長12.6%;其中,服務業完成增加值537億元,增長13%,占GDP的84%。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百億,達到110.6億元,增長20%;區級財政收入規模連續第8年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,達到47.2億元,增長21%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6億元,增長19%,規模繼續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8.6億元,增長13.5%,規模居武漢市中心城區第2位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.7萬元,增長14%,超過GDP增幅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6億元,增長19%,規模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。武昌先后榮獲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、中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、中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、中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、中國文化產業工作先進集體、中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、中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、中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、湖北省文明城區、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區等稱號。
工業
早在“一五”和“二五”計劃時期,國家在武昌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,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香港等地及境內的一批上市企業也來武昌發展通訊、軟件、環保等高科技產業,美國PDC公司也正著手在武昌投資大型“城市娛樂中心”項目,武昌正逐漸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。內外資的進入,帶來了嶄新的商業業態,推動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,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,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。新世紀,武昌著眼發展,放眼全球,正著手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強公司總部區,引進國內外金融、保險、會計師事務所、律師事務所、雙語學校、醫院及知名企業集團總部入駐,努力建設國際化、市場化的新武昌。
第三產業
2010年銀行、保險、 證券等金融業加快發展,武昌區金融機構(網點)總數達到 1297 家。 “武昌·中部設計之都”品牌效應逐步放大,2010 年設計產業完成 產值 117 億元,年均增長 23.9%。 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,建成科技、 文化創意園區 8 個, 集聚企業 216 家。 商貿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, 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持續增加,新增五星級酒店 2 家,2010 年社會 2 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353 億元,年均增長 14.8%。企業改制取得較大 進展,完成 36 家區屬困難企業改制工作,妥善安置企業職工 5800 余 名;投入 1 億多元資金,解決了 9000 多名區屬困難企業職工的養老、 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。
規劃實施武昌古城、公司總部區、濱江商務區三大 功能區建設,累計投資達到 300 億元以上。武昌古城內實施了蛇山南 坡拆建還綠工程和曇華林歷史街區、都府堤紅色景區、戶部巷風情街 區、解放路、糧道街等環境綜合整治,啟動了辛亥革命博物館、首義 地下空間、楚望臺遺址公園等建設,改擴建了首義廣場。公司總部區 新建成和開工建設商務樓宇 56 棟、260 余萬平方米,規劃面積 1.7 平方公里的東湖生態文化旅游區拆遷基本完成,楚河、漢街及沙湖大道全面開工建設。
政府指標
武昌區:(13年)GDP:710億、地方財政收入:57.93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243.0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30678元、工業總共產值188億、商業零售總額486.06億。
漢陽區
經濟發展
全區經濟保持增長態勢。初步核算,全年地區生產總值695.4849億元,按可比價計算,比上年增長10.2%。其中,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23.3845億元,,增長9.7%;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72.1004億元,增長11.9%。全年第二產業、第三產業增加值結構比重為75.25:24.75,與上年相比,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.31個百分點,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1.26個百分點。
財政
2013年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82.54億元,比上年增長16.9%。實現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3.01億元,比上年增長25.7%。在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中,稅收收入完成27.26億元,增長26.2%,非稅收入完成5.75億元,增長23.5%。在公共財政總收入中,全年實現稅收收入76.25億元,增長16.5%。從產業看;其中,第二產業實現稅收27.71億元,增長28.1%;第三產業實現稅收46.72億元,增長8.6%。
2013年地方財政支出43.53億元,比上年增長103.1%。其中,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.56億元,比上年增長94.1%;教育支出4.98億元,下降15.9%;醫療衛生支出1.77億元,增長24.8%;住房保障支出3.08億元,增長202.8%;一般公共服務支出6.39億元,增長73.6%;城鄉社會事務支出8.23億元,增長252.4%。
工業和建筑業
2013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(含武煙及東本二廠)767.54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0.6%,實現工業增加值(含武煙及東本二廠)503.39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16.1%,工業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達72.4%,對GDP貢獻率為61.3%。
2013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79.80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0.0%;實現建筑業增加值50.0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8.7%;實現利潤總額10.08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8.9%。
固定投資
201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1.09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5.5%。其中,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0.70億元,增長7.8%。按產業分,二產業完成68.43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0.7%,其中,工業投資完成58.67億元,增長21.4%,三產業完成投資332.66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26.6%。
房地產業
2013年房地產投資完成265.89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40.7%。其中,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16.84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16.3%;房屋竣工面積24.84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38.0%。
招商引資
2013年完成外貿出口創匯11882萬美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13.0%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。全年擇優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8個,其中,30億元以上項目7個。全年實現招商引資總額達到171.50億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55.9%;實際利用外資完成29900萬美元,與上年相比增長15.9%。
政府指標
漢陽區:(13年)GDP:695億、地方財政收入:33.01億、招商引資總額:171.50億、城鎮可支配收入:30223元、工業總共產值768億、商業零售總額307.09億。